首页 > 知识在线>精益知识>产量减少就意味着生产效率要降低吗

产量减少就意味着生产效率要降低吗

2022-08-12 14:36:43 栏目:精益知识 查看(1)

早在20世纪后期,丰田为所有供应商的领导者提供的经营手册中标明:生产效率,决定了企业的生死。只有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商品跟服务,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,而效率低于竞争对手则会灭亡!

一、减产时,有没有人能提高生产效率?

2022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艰难的一年,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,80%以上的企业都在经历着降产与减量,工厂的效率与成本,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
产量增加的时候,只要不出大的异常或意外,十位管理者中,可能有九个人都可以提升生产力。

增产的时候,即使你什么都不做,也可能获得生产力的自然增长。因为,产量的增加会推动整个生产系统紧张起来,把机器的利用率提高上来,把闲余的产能利用起来,把各个环节的潜能激发出来。从某个角度出发,靠增产得到的提效,并不能反映一个管理者的水平。

然而,产量减少的时候,有没有一个人能够提高生产力呢?

不好说。

几乎所有的管理都,遇到减产的时候,都会可能会有类似的反应:

近期效率比较低,因为产量下降了,负荷不足。

产量下降,连维持正常的生产都困难,生产效率也顾不上了。

销售需求是减少了,但是人员还要保留,要不需求回来了搞不定。

产量下降,原来设计的生产线平衡不稳定,没有量的支持,产线节拍受影响。

减产即降效,似乎成了大部分管理者的共识,或者干脆躺平放任效率低下,减产成为大家最方便的借口和解释。

那么,减产一定就要损失效率吗?如何在减产的时候也能做到不降效呢?这恰恰是考验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问题。

二、“留一手”或“躺平”都是懒政行为

为什么在减产的时候比较难于提高效率呢?

首先是跟管理者的思维有关,大部分管理者认为减产就要降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“留一手”的心理在作怪。

在产量减少的时候,管理者们可能为了未来可能的产量上升而保留足够的产能空间,特别是保留足够多的人手,以便应付可能的产量增长,这是一种典型的“留一手”行为。

或者,原来生产的人力配置是按较高的产能配置的,但是在产量减少的时候,并没有及时去调整人手的配置规模,这是一种常见的“躺平”行为。

不管是刻意的“留一手“,还是无动于衷的“躺平”,本质上,都是一种懒政行为。

【案例一】减产是调整投入资源

有一家企业,在春节前,预测春节后的产量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,所以在春节开工后,快速储备了较多的人力。

因为新人的加入,UPPH生产效率快速拉下来了。在补充新人阶段,短期效率波动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

但后来,该企业的效率长时间一直上不去,每次分析效率降低的时候,厂长的解释都是说:“订单量不够,只有原计划的65%左右,我的人员吃不饱。”

后来,我跟管理团队分析说,既然影响UPPH的分子部分的产出降低,并且目前来看,市场行情的趋势又无法改变,我们就必须减少分母的投入,也就是调整投入的资源,UPPH的分母是投入工时,由投入人数和上班工时构成,那么,在减产的时候,我们要么减少人员,要么减少上班工时,以便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。而不是无动于衷,以减产为理由,放任低效的生产。

【案例二】为1%的需要配置100%的产能

有一个车间有一条A产品的专线,产量高的时候,安排2个班生产,产量低的时候,也是保持2个班次生产,为什么呢?就是要保留2个班的配置,以便应对销售那边的促销活动。后来,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核算了一下,在非促销的时段,只安排1个班就足够了,这样,完全可以减少一个班,节省20多个人。但是,车间负责人还是担心,促销时要快速上量怎么办?

这是典型的为了应对1%的需要还配置100%产能的做法,看似合理,实则浪费。

然后,我引导车间负责人探讨如何通过管理的努力来快速应对促销的波动:现在,我们要实现产量下降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,我们不可能一直为可能的产量突发性增长而长期保持过多的配置。那么,现在我们就不妨思考一下新的解决方案,在促销上量时,如何快速开班提高产能?

现在减少了1个班,但并不是机械地把1个班的人全部减掉或解除掉,而是要把目前的2个班的人进行整合,怎么整合呢?

首先要考虑哪些是关键工序或简单工序?

简单工序的人,随便安排一个新人就可以快速上手,可以去掉。

复杂工序的人,技能要求高,要保留,可以把晚班关键工序的熟练工,调到白班简单工序去作业,去掉两个班简单工序的人员,保留两个班关键岗位的熟练工人。

这样的话,需要增加一个班次产能时,就可以快速复制了。

当然,在平时,也要为可能的增加班次,尽量多培养复杂工序的多能工。然后,要对这些隐藏的多能工进行日常管理。

当我们把这样的管理方式建立起来后,就能轻松应对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了。

这些都是一些积极应对产量减少时提高效率的做法,不管什么企业,千万不要认为减产就降效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
三、实现少人作业方式

我们来看看丰田是怎么样做的。

大野耐一利用减产的机会,积极展开“构建即使减产也能维持生产力的生产线”=“构建少人化生产线”。

将各工序的等待时间,集中到生产线的一端,跟主线形成一笔画的生产布置方式。在产线平衡作业组合的时候,将所有的空余时间留给最后一端。作业者按照向左回转的原则,一个人可依工序顺序完成所有工序。

我们可以把这种作业方式称之为“单人流”。当完成全工序一周之后,就有了一台套的各种零件。也就是说,这样的生产线只能生产后工序装配组件时所需的零件数。

因为“少人化生产线”可以将未满一个人工的零星工时,集中于一个工序,当整个生产线中某个地方有降低工时的改善,累积起来的零星工时等于一人工时的时候,就可省下一个人。

如果生产线有多个旁支,则各旁支就会各自累积零星的工时,结果好不容易降低工时的改善,却无法活用到节省人工。

因此,首先要将前述的改善从旁支整合到主线,让零星工时能够集中到一个地方。由各点一起进行小改善,抵消这零星工时以节省一个人工的“省人化”,是比较简单的。

这样的话,当产时降低时,就可以柔性地减少人员,实现减产不降效的目的。

四、减产时正是改善的好机会

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,减产时的改善效果,在增产时会有大幅的回馈,因此“要认识到减产时正是改善的好机会,努力把平日没有办法做的事情也一并完成”。正是这个时候可以看出不同管理者之间的能力高低。

减产时就可以看出,谁是真正在做事的管理者。减产时努力程度的差异,在对应增产时,生产力反弹的力道也将全然不同。减产时的努力,杠杆效果非常大!

大幅减产的时候,最适合用来完成平日想做却没办法做的事情。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有些经营者没有留意到此机会,而让它悄悄溜走,有些则能活用此机会并加以行动,两者会在经营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同。

但要如何活用呢?如果将多余人力集中起来,可以调查资金的动向如何、还有多少资金的账单未处理、有哪些外包的工作。

有些事放着不做也许没有关系,非做不可的事自然会有人来催促。从非做不可的事情开始调查,考虑有没有其他方法,原来外包的工作,能不能充分利用好富余的人力自己来生产。做了之后,再检讨费用成本与原来外包的成本金额是否一致。

对有长久历史的公司来说,这样的改变一定会带来很大效果。如果这么做,多余人力将不再是“多余”人员,而会成为能增加价值的“成果"人员。在大减产期间,先以多余人力来做以上的事情,借此更能了解外包工作的内容,也能了解估价单的正确性,然后在下一次的外包业务时,可以有更多的正确判断。

另外,虽说这些“成果”(多余)人员之后会回到生产线,但因为有制作工具、装置的经验,所以可以利用他们自己在现场的空余时间,自行制作所需要使用的简单装置,而加速现场的改善速度。

这就是“因祸得福”,甚至“因祸得人才”的做法。

综上所述,减产并不是意味着生产效率要降低,我们一方面要打造适应产量波动的柔性生产模式,也要充分利用好减产的时机进行改善和调整,一个能在减产时持续提高效率的管理者,才是真正的高手。

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
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
解答本文疑问/TPM咨询/5S、6S、现场管理咨询/精益生产管理咨询/互联网交流

郑重申明:华谋咨询技术(深圳)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,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!
微信二维码
© 2004-2024 华谋咨询技术(深圳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侵权必究 粤ICP备05099253号 本站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